公司始建于 1953 年,前身是国家“一五”期间 156 个重点项目之一(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
1980 年,公司成功研制国内首台板焊热壁堆焊加氢反应器,板焊式加氢反应器市场占有率一直居中国首位;
2015 年,公司为田湾核电站研制成功特下水贮槽、KTP 废液监测槽、旋流器泥浆接收槽等数台核电产品;
2021 年,公司研发制造青海亚洲硅业多晶硅项目所需的还原炉产品,标志公司拥有多晶硅项目所有核心设备研发能力。
公司业务涵盖传统能源装备(炼油化工、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新能源装备(核能、氢能、光伏光热、等领域)、工业智能装备(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等)领域、节能环保装备等,客户覆盖中国各地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截至 2022 年底,已累计生产各类压力容器 4 万台套、近百万吨。
公司产品种类丰富:产品类别包括出口产品、储罐类产品、炼化设备类产品、化工/煤化工类产品、换热器类产品和通用机械类产品。
(1)加工设备:以工业领域为例,公司自行研制的全液压大四辊卷板机为世界卷板能力最大的设备之一,技术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继德国后世界上第二个可制造此类大型装备的国家。
(2)加工工艺:在能化领域,两段离心逆流连续重整技术,打破了国外连续重整技术的垄断;采用机器人技术可实现 8 轴联动,实现曲面板(球壳板)的精密划线 吨的起吊能力,用户现场具备制造直径 10 米以上的容器产品能力。
公司完成了兰州新区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及出口基地、新疆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嘉峪关核能装备制造基地以及超大型容器移动工厂的能力布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公司可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并有望进一步融入国际化经济战略圈。
(1)传统能源装备领域,公司是国内首家取得一、二、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和制造许可证、美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 ASME压力容器 U 和 U2 制造证书的企业,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拥有化工工程、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炼油工程三个专业的甲级设计资质、石油化工工程总承包贰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
(2)核电领域,拥有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许可证、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许可证(核安全 3 级)、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核安全 2、3 级)等多个核级相关资质。
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 2022 年底,公司拥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1262 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 31.53%。从研发投入来看,2019 年到 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由 0.89%提升至 3.04%,研发费用率逐年实现提升。
研发高投入推动公司在多个领域持续实现突破。在传统能源设备领域,公司具备冷氢化反应器、还原炉、换热器等五大类核心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同头部硅料设备企业合作加深,与亚洲硅业、东方希望集团、新疆大全新能源等多家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核电领域,公司通过收购中核嘉华,进军乏燃料后处理设备,成为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等 40 余家核电主业单位的供应商。
公司是甘肃省政府国资委控股的国资企业。控股股东为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持有公司 47.19%的股权,兰石集团通过兰驼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公司 4.9%的股权,合计持有公司 52.09%的股权,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甘肃省政府国资委。
公司控股多家石化装备子公司。从各子公司业务中心来看,控股子公司新疆公司以炼化、煤化工等装备为主,控股子公司瑞泽石化以石化工程总承包为主,控股子公司中核嘉华主营核电压力容器、放射性物品贮运容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
公司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系统推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增强了国有股权的流动性,并成为国企改革的标杆。
(1)劳动制度改革,引入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按照管控单位、事业部、管理部门和业务单位分为 4 类 16 个一级巴,再依次向下逐级细分内部生产经营单元,按照分子公司、车间、班组划分为 83 个二级巴、157 个巴和 19 个四级巴,充分激发各层级阿米巴的经营主体责任和组织活力,公司 2022 年阿米巴超经营目标兑现291.55 万元。
公司人均创收、创利不断增加,2019 年至 2022 年,公司人均创收由 93 万元提升至 124 万元,人均创利由 1.53 万元提升至 4.4 万元。
(2)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司以“能增能减”为核心进行内部薪酬分配机制改革,优化营销提成机制,2022 年,公司核发营销提成 2,698.39 万元、同比增长 25.59%。人均效能不断提升。
(3)股权结构改革,2022 年 12 月,公司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兰石集团拟转让不超过 10%的股份,同时将其持有的 4.9%的股份无偿划转到公司子公司兰州兰石集团兰驼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从事新能源相关设备制造和销售),公司股权有望实现进一步优化。
公司成为国企改革的示范标杆。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地,2020 年至 2022 年完成率均在 90%以上。2023 年 5 月 17 日,公司发布公告,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国企改革“科改示范企业”名单(继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后的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
营收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公司收入受石化行业影响较大,一直保持波动式上升态势,2018 年-2022 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为 18.25%。
2020 年公司受疫情影响,营收冲击较大;2021 年随着光伏产业发展,硅料企业迎来扩产潮,受益于新能源板块高增,公司营收实现高增;2022 年公司在核电、光伏领域继续发力,2022 年公司营收较 2021 年实现了 23%增长。
我们认为随着公司在光伏、核电、氢能、储能等领域的布局逐步完善,收入受传统石化行业景气度影响逐步减弱,营收增长将获保障。
新能源装备占比提升至 26%。公司近年来经营业绩不断改善,除了传统行业,在新型行业也不断优化布局,包括光伏、核电、氢能、光热等。
从收入占比来看,公司新能源装备占比由 2021 年的 12%提升至 2022 年的 26%,保持快速提升态势。
盈利能力逐步修复,且持续增长。2018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5.11 亿元,为公司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主要系公司毛利率水平下降、期间费用波动及计提资产减值所致。
公司 2021 年之后利润修复,且费率下降到 10%以下,盈利逐渐回归。自 2021 年以来,公司连续业绩转正且持续增长。
光伏装机规模保持增长。依托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光伏拥有陡峭的降本曲线,“零碳”目标也不断驱动光伏产业实现发展。
据 CPIA 预测,乐观情况下,2021年至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由 170GW 增长至 330GW,平均复合增速为18.04%;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由 54.88GW 增长至 110GW,平均复合增速为18.99%,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多晶硅是光伏产业的主要原料,在光伏装机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多晶硅的发展同样前景广阔。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迅猛,硅料扩产逐步加速,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2022 年光伏硅料扩产规模达 257 万吨,同比增长 56.23%,按照每万吨 8 亿元投资额,硅料总投资金额达到 2056亿元。
公司布局多晶硅生产核心装备。设备包括冷氢化反应器、气气换热器、塔器、球罐、还原炉五大类产品,并先后获得亚洲硅业、东方希望、新疆大全等公司产品订单。
原材料打破国外垄断。在技术发展上,多晶硅生产核心装备冷氢化反应器的制造原材料长期依赖外国进口、交货周期长,面临“卡脖子”问题。
公司相继攻破了厚壁镍基合金 No8810 和难度更高的 No8120 材料制造冷氢化反应器的多项技术难题,大幅缩短了交货周期、降低了产品成本,实现了国内光伏多晶硅行业关键设备制造的创新性突破。
多晶硅设备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公司公告,2021 年公司新能源装备收入 4.79亿元,其中多晶硅设备收入 3.68 亿元,多晶硅设备收入同比增长 1889.41%,保持快速增长。
国家提出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政策。2022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氢能战略定位,提出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
2023 年 4 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推动氢能应用试点示范,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种路径和可推广的经验”。
2023 年 4 月 10 日,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管道在中石化开通,为中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纯氢输送管道,管道全长 400 多公里,一期运力 10 万吨/年,预留 50 万吨/年的远期提升潜力。
地方出台政策推动氢能运输管路建设。在地方层面我国 23 个省 64 个市中,北京、天津、上海、酒泉、吕梁、保定、大连、青岛、潍坊、常熟、张家港、成都、佛山等共 27个市在出台的氢能专项政策中提出积极推进管道输氢技术研究和试点示范。
对标国外,美国已有 2500 公里的输氢管道,欧洲已有 1598 公里的输氢管道,我国目前输氢管道约 400 公里。随着氢能国家顶层规划设计出台以及地方政策的逐步落地,叠加产业技术突破(电解槽与储氢等),我们认为氢能产业的拐点已现,相关资本开支预计将快速增加,产业链相关环节将能持续受益。
氢能产业链包括上游制氢、中游氢储运、加氢以及下游多元化应用场景。我国已基本形成氢能研发、制造、储运、应用等完整产业链。
(1)上游:制氢环节包括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化石燃料制氢等。(2)中游:包括氢储运和加氢站环节。(3)下游:氢能的应用包括氢燃料电池、工业及能源领域等。
从中国氢气产量结构来看,2020 年我国氢气总产量为 2500 万吨,其中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占比分别为62%、19%,而电解水制氢受制于技术和高成本,占比仅为 1%。
从全球氢气产量结构来看,化石能源制氢也是主要方式,其中天然气制氢、煤制氢占比分别为59%、 19%。
加氢站市场空间广阔。根据氢云链数据,20 个城市到 2025 年累计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 108370 辆,到 2025 年,各地计划建成加氢站累计达到 1339 座,预计产业规模达到 9200 亿。
公司布局制氢、储氢和加氢环节。2022 年 9 月 15 日,公司发布《氢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5 年,在‘制、储、运、用(加)’等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提出“到 2025 年,建设各类加氢站 10 座左右,建成 1-2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占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的 20%”。
制氢环节:公司制氢技术包括化石能源制氢(煤制氢、甲醇制氢、天然气制氢等技术)、电解水制氢、核能制氢等,其中瑞泽石化在化石能源领域资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