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龙,清水湾畔。香港科技大学杨嘉川副教授和团队正在研究城市气候相关课题。登录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服务器,上传温度、气压、湿度等基础大气数据。“这些数据将传输到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通过‘天河二号’等系统进行复杂运算,不久就能得到高精度结果。”杨嘉川说,“超算中心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6月30日15时,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深圳、中山之间的车程由此前的约2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开通运营,预计今年底建成通车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在建的狮子洋通道等,将持续拉近粤港澳三地时空距离。
协同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各项规则机制“软联通”加速推进:“债券通”升级、“跨境理财通”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职业资格互认,超3200名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执业;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涵盖食品、中医药、养老等领域的“湾区标准”达183项;今年3月1日零时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实施封关运行……粤港澳大湾区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跨境流动更加高效便捷,加速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这片热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5年蝶变,如今,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形成,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相继布局,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挂牌,建成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超50个,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不断完善的科技力量布局,推动粤港澳协同创新持续深化。
2020年,怀着科技创新转化梦想,余广滔来到深圳前海。在前海,设立公司总部,聚集创业资源、人才;在东莞,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等人创办的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工业化智能昆虫生物转化系统;在广州,与华南农业大合开展生物技术研发,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余广滔介绍,短短3年多时间,公司获得了10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年营业额达2000万元,“我的梦想在大湾区生根开花。”
黄先生一家的生活变化,是不少港澳居民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动写照。如今,大湾区高品质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港澳居民来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更加便利,广东省中小学在读港澳学生超过8万人;截至今年4月,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达约1.6万人,澳资企业总数达6208户;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美丽湾区”建设深入推进……据介绍,未来,广东将继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服务港澳居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