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阜新谋求大发展,实现转型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建设和谐阜新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市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从客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高度,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阜新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转型振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产业基地”和“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和液压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展开,通过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为我市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质量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一五”以来,全市各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逐步加强,围绕我市液压、铸造、林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的科技服务平台已初步形成,目前,我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4户,市级33户。我市液压骨干企业与12家高校院所组成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已就入驻液压产业基地,开展技术合作达成意向。
针对目前我国液压产业的制造工艺、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重大技术装备及进口设备的配套与维修的实际,解决机械基础件落后于主机的状况这一制约我国装备工业总体水平提高发展的瓶颈,我们开展了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在稳定中低端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主机装备等6个系列产品集群着力发展一批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技术水平高的产品,使主导产品的技术性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打造具有一定优势的液压产业集群,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液压装备基地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有26家企业被批准成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中心所属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2008年阜新德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辽宁太克液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阜新驰宇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和阜新北鑫星液压有限公司等液压骨干企业被批准为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009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7.82亿元,同比增长27%。全市申请专利245件,其中发明专利51件。
2008年以来,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把阜新液压产业基地打造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和阜新市经济转型的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的战略定位,通过实施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液压产业集聚,使我市液压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快速进展。截止2009年底,累计批复入园项目103个、投资额73.45亿元,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20亿元。批复入园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81个。液压产业实现产值35亿元,比2005年(7亿元)增长4倍,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5%。2009年末,阜新液压产业基地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阜新国家液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被中国液气密工业协会认定为阜新国家液压产业集群示范基地,液压产业基地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十一五”期间,围绕发展县域经济和推动新农村建设,我们制定实施了《阜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方案》,组织开展了农业科技攻关、县乡科技进步示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和科技特派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点12个,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500余个,推广农业适用技术100余项。2009年共下派科技特派团6个,特派员42名,通过与科技龙头企业开展创建活动,共研发新产品14个,实现产值1.15亿元,企业销售收入达5.38亿元,带动4万农户实现增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和沈阳经济区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转型接续替代主导产业,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进步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转型振兴奋斗目标发挥强有力地支撑和引领作用。
到201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80亿元,年均增长50%;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90亿元,年均增长49%;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0%以上,其中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5%以上,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5%以上。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
“十二五”期间,围绕“三大产业基地”和“五大产业集群”建设,组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60户以上;培养高新技术企业20户;创业孵化中心面积达到10万平米以上,年孵化企业能力达到100户以上;建设国家级研发检测中心3个,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15个,年开发新技术、新产品60项以上;建立网络信息服务中心,为全市80%以上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培育技术产权交易、技术咨询与中介、专利代理等技术中介机构50个以上。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
全市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调整和发展,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逐步优化升级,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重点行业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21世纪初水平。
规划建设一个面积为22.3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与产业园区以东、市中心老城区以北,规划建设的玉龙新城区连为一体。使产业基地的建设带动新城区的发展,新城区的形成为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城市功能配套服务。在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主机装备与液压系统、液压泵与马达、液压缸与阀、空压机与气动元件、铸造件与热处理件、模具与密封配套件等六个系列产品集群区;建设国家级研发检测中心、创业孵化中心、产品展销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等四个公共服务中心;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商务服务平台等三个服务平台。液压产业基地在保持打造液压产业特色的基础上,拓展产业领域,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主机成套装备制造为龙头、液气密元件制造为骨干、配套件制造为辅助的大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液压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阜新液压产业基地主机装备制造和液压、气动、液力、密封及相关配套企业达到600家以上,可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年创利税150亿元,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汽车、机床、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等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元器件制造基地。
加快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新材料、现代农业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加速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在科研开发水平、产品技术水平、企业经营水平等方面有明显提升。(二)不断推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广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高传统行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行业振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集中力量改造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带动技术创新。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
建设三个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生产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交流平台(科技信息网)。
(3)实施科技产业化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制造业信息化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实现全社会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特色产业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市、县二级科技主管部门联动,支持企业围绕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尽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企业能源消耗。吸纳来自国内外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把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按照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速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每年引进100个名特优蔬菜、果树、经济作物及畜牧等新品种,选育推广20个优质专用、高产高效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及林木新品种。
培育5-10个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支持企业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技术合作等产学研结合方式,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县乡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组织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各乡镇建立长期合作共建关系,并派出科技特派团。各县区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与企业、农村种养殖大户结成各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并取得报酬,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深入农村为企业和农业生产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农村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青年农民进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接受以需求为导向、半年制、非学历的技术培训,结业通过考试和技能鉴定,颁发国家农业部、劳动保障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好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到2015年为全市每村培养一名农民技术员,实现村村都有懂科技、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科技人才。
建立以国家星火学校和星火培训基地为龙头,以各地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为骨干,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部门相互配合的新型农民培训网络。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各地实际,采取现场培训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以电视教学、信息网络、科普画廊、科普实用展具、科普图书等形式,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之冬、科普大蓬车等活动,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大规模群众性科普宣传,普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重点突破制约我市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引领我市建立平安、和谐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
加大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围绕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及我市常见病、多见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和预防,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新的治疗和预防技术。推广卫生缺陷疾病产前、产后干预技术,提高人口出生质量。引进开发应用先进诊断和治疗技术,提升医疗诊治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流行疾病等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决策系统研究。开展食品安全监测、检测技术研究。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开展火灾预防控制、应急救灾、抢险救援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展矿山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的研究。围绕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开展暴雨、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预报防灾技术研究,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
从我市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能源安全的要求出发,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优。